蔬菜之鄉山東壽光,每年蔬菜產量450萬噸,是中國溫室蔬菜大棚的發源地。壽光小伙兒李晨的家里沒人種過大棚。但他記得,小時候出了家門,就能看到大棚。
如今,在壽光有十幾萬個大棚。從市中心出發,不管往哪個方向走,十多分鐘車程就遍地大棚。
今年疫情期間,壽光每天以600噸蔬菜馳援武漢,讓它再度聲名大噪。但就在兩年前,壽光遭到了自1974年來的最大洪災,有1/5的蔬菜大棚都受淹,產量損失約為30.9萬噸。
李晨在壽光親歷了這場洪災,又經歷了這個蔬菜之鄉的重生。他注意到,受災的多是一些傳統大棚?,F代化的大棚幾乎沒有受影響。它們沿水泥路面而建,干凈、自動化程度高,面積大的超過10000平米。
27歲的李晨現在是一位年輕的大棚管理者。他所在的大棚又叫“阿里云數字化蔬菜工場”,自動化程度在壽光數一數二。
早上8點,李晨進入大棚。為了保證無菌環境,他小心穿上鞋套。大棚就像一座現代工廠,一整條“智能流水線”正流暢運轉:全自動的推盤機、移栽機、AGV無人運輸車、無土式軌道式機床,完成了育苗、移栽、培養和收割。
“農民變成產業工人。原來種一個大棚,現在可以種三到五個大棚?!卑⒗镌浦悄芡ㄓ眯袠I北方大區副總經理李成龍說。
即便下班后,李晨也能通過手機遠程看到大棚內的情況,并實時追蹤溫度、濕度變化。內設的控溫系統會在氣溫超過28度時,自動打開大棚頂端的保護層,并在低于19度時自動關閉。水肥一體化管理系統會根據蔬菜酸堿度大小,自動調節營養液的配比。
雖然沒有長在土壤里,但依靠阿里云物聯網平臺的“小型氣候站”和智能水肥澆灌系統,機床上的蔬菜顆顆新鮮飽滿。所有參數都保持在智能模型得出的最佳值。
新式的種植技術和管理方式正在改變傳統的“農田”,也讓農業變得更智慧。
《中國數字鄉村發展報告(2019)》預測,今年我國智慧農業潛在市場規模將達2000億元人民幣。蔬菜的“金字招牌”壽光備受關注。
早在2014年,壽光市政府就和阿里巴巴達成合作意愿,希望共同打造引領中國未來農業發展的樣板、智慧農業背景下的“新壽光模式”。今年年初,阿里云和壽光港投集團正式展開智慧農業的合作,除了數字化蔬菜工場,還計劃合作建立研發中心、產品區塊鏈溯源平臺。
對年輕人來說,智慧農業也讓“種田”這件事變得更有吸引力。他們無形中多了一個助手:人工智能。
李晨從青島的一所大學畢業后,回到壽光老家。智慧農業是李晨在壽光找的新事業。他加入一家國資企業壽光港投集團的農業部門,“農業不只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崩畛空f,“科技改變了‘新農人’的工作方式?!?
經過半個月的培訓,李晨就掌握了智慧蔬菜大棚的管理方法。他熟悉蔬菜的生長周期、習性、病蟲害的治療,也同樣懂得如何讓各種自動化設備“為我所用”。
在他的管理下,壽光港投和阿里云合作建立的智慧大棚已經可以大規模投產。4000多平米的機床可以種植36000顆蔬菜。這些蔬菜的生長周期更短、長勢更好。普通的有土蔬菜大棚畝產量一般在3噸左右;在阿里云數字化蔬菜工場中,每年可進行12-16茬,畝產量可以達到12噸,部分品種甚至可達到每畝20噸。
“通過阿里巴巴生態的供應鏈,蔬菜直接送到城市里的火鍋店,賣的價格也更高了?!崩畛空f,“從離開大棚到下鍋前,還能靠營養液再長一段?!睋私?,天貓已經在壽光建立了蔬菜直供基地。
像壽光這樣的農業之鄉,除了面臨成本增加、生產效益不高、品質難以把控的問題,農業人才短缺和勞動力老齡化也非常突出?!胺N地”的辛苦和不確定性讓人望而卻步。遇上大風大雪大雨,全家都要去守著大棚。碰上洪災,更是毀滅性打擊。
未來,這些地誰來耕種?
好消息是,像李晨這樣的“新農人”不少。除了年輕人,經驗豐富的“老農民”也開始擁抱高科技和新變化。
李晨說,“阿里云數字工坊”在壽光也已經引起了農民們的注意。他常常能見到有農民在大棚外觀察,他們對自動化設備非常好奇。
李晨認為,隨著農民對智慧農業的了解加深,以及像他這樣的“新農人”加入,這項技術將很快得到推廣,幫助農民更好地種菜、賣菜,也幫助壽光打出新的金字招牌。雷鋒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