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夢的青春最美麗,拼搏的年紀最炫彩。在昭通有這樣一群新時代的年輕“農人”,他們專注馬鈴薯產業,五四來臨之際,我們來聽他們的故事。
“昭陽大山包去了十二次,永善茂林跑了四五十次,大關上高橋去過五六次……”這是今年4個月內,溫玉跑馬鈴薯基地的不完全統計。
溫玉,是云南土豆幫農業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土豆幫”公司)的副總經理,該公司主要從事薯類種植、農業技術研究推廣等,溫玉在公司分管技術和銷售。
7年前,大理大學化學專業畢業后,溫玉回到家鄉昭通進入“土媽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先后做過實驗員、倉管、生產管理等工作,之后加入“土豆幫”公司,專注馬鈴薯種植。
“我們這個工作不跑不行,只有不斷了解市場,熟悉產業,才能做好大農業?!闭淹ㄝ爡^的6個馬鈴薯種植基地,溫玉跑過無數次,有時在基地一住就是幾天。
“認準了,就會干得久?!碑厴I后,曾經有段時間溫玉也有過考教師、事業單位、公務員的想法,而隨著時間的增長以及對這個行業的認識,大農業雖然周期長,而市場前景生機勃勃,慢慢地他有了自己的職業規劃,“月薪七八千,還有其他基地分紅、績效,我們干得很起勁?!?
不僅是溫玉,魏益忠也是。
27歲的魏益忠是福建福清人,中專畢業后曾在廣東揭陽某部服役,退伍后來到昭通。
“做過安全生產、人事,現在主要在公司負責基地工作?!?月30日下午,在“土豆幫”公司大山包鎮老林村馬鈴薯種植基地,記者見到魏益忠時,他正忙著組織工人點洋芋。
春爭日,夏爭時,莊稼宜早不宜遲。一年大事在春分,半山土豆載希望。挖地、開溝、施肥……魏益忠指揮著基地四五十人點種。
大山包基地有800畝,這段時間,魏益忠常常和同事吃住在基地。
“行距1.2米,株距30厘米,一畝地4袋土媽媽洋芋肥,按照標準化生產……4月下種,6月出苗,要追培、施肥,防止晚疫病……”談起馬鈴薯種植,魏益忠脫口而出。
工作6年多,除了過年,魏益忠都在昭通。
除了溫玉、魏益忠,公司五十多人,有三分之二都是他們這樣的年輕人。
據了解,馬鈴薯作為昭通6大高原重點培育產業之一,昭通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產業脫貧,研究制定了《關于加快發展馬鈴薯產業助推脫貧攻堅的意見》《昭通市60萬畝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5年)》,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將馬鈴薯產業發展與脫貧攻堅緊密結合,通過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脫貧致富。
計劃到2020年,昭通全市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320萬畝、鮮薯產量達640萬噸、農業產值89億元,實現馬鈴薯主產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人均收獲商品薯可折價凈收入2800元以上。
同時,建立優質種薯生產基地60萬畝、種薯總產量達120萬噸,面向中國西南、南亞及東南亞供種,將昭通建設成為立足大西南、面向南亞東南亞的優質種薯供應基地。來源:昭通日報 記者 張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