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疫情將影響中國糧食安全?智能裝備不同意了!

農世界網     2020-04-14 來源:農世界網

澳洲大火

自 3 月下旬開始,受疫情影響,越南、柬埔寨、俄羅斯等主要糧食出口國,陸續宣布限制糧食出口,再加上非洲蝗災、澳洲大火的影響,全球糧食供應正在面臨挑戰。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表示:應警惕疫情可能帶來的糧食危機。

疫情讓中國的糧食生產、農業產業升級再次獲得全社會的關注。面對其他國家紛紛“囤糧”的動作,國內不少民眾也開始擔心自己的糧食夠不夠吃、要不要囤糧?

  囤糧有必要嗎?

首先來看看我們手里還有多少糧食。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糧食再獲豐收,全年糧食總產量 66384 萬噸,同比增長 0.9%。中國糧食已連續7年產大于需。此外,中國還有全世界最大的儲備糧。2019 年,中國三大主糧庫存結余 2.8 億多噸。

最近10年中國糧食產量(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

4 月 4 日,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儲備司司長秦玉云答記者問時表示,目前國內的稻谷、小麥的庫存量能夠滿足一年以上的市場需求。就算一年不產糧,糧庫里的稻谷、小麥也夠全國人民吃。

況且,勤勞的中國人民也不會坐吃山空。

自 2 月下旬開始,全國各地的春耕工作就陸續開展了。據國家統計局數據,今年全國冬小麥播種面積 3.31 億畝,全國冬小麥一、二類苗占比分別為 23%、 77%,苗情明顯好于上年同期;截至 4 月 3 日,全國早稻育秧已經超過 8 成,早稻栽插超過 4 成,進度明顯快于去年同期,這為今年夏糧再獲豐收打下基礎。

但也有很多人疑惑,那中國為何是 “世界第一大糧食進口國” 呢?這其實是糧食結構性問題。如我國會進口一些高筋小麥和高端大米。這些進口行為,很多都是為了滿足國內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

因此,中國不會出現糧食危機,大家也沒必要去屯糧。

  我國的糧食安全戰略

為了讓飯碗能牢牢地端在自己手上,我國確立了以我為主、立足國內、確保產能、適度進口、科技支撐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

在城市化持續推進同時,我國依然嚴守 18 億畝耕地紅線;同時提升耕地質量,在全國建成了 6.39 億畝的高標準農田,確保了國內的產能,夯實了糧食生產基礎。

高標準農田

為了保障種糧收益,鼓勵農民種地,我國還通過取消農業稅收,集中收購糧食等政策,減輕農民負擔,保障收入。2004 年,我國啟動了農機購置補貼政策,以真金白銀鼓勵農戶機械換人,高效種地。截止 2018 年,農機購置補貼資金達到了 1860 億元。

經過多年的努力,全國農作物綜合機械化率超過 67%,其中東北地區綜合機械化程度更達到了 95.05%。

  端牢飯碗,它們正發揮重要作用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我國也在持續推廣農業科技,如推廣優良品種、科學施肥、節水灌溉、綠色防控等技術。

但你或許不知道,近年來被力推的農業智能裝備,正在保障糧食安全中發揮著越來越關鍵的作用。

三大主糧中,水稻在種植過程中病蟲害發生最嚴重,作業環境最復雜,耗費人力也最多。

而隨著無人機噴灑與播撒技術的引入,水稻生產從種植到管理的各個環節,都實現了更低成本的機械化,原本耗費人力的情況得到極大緩解。

以 DJI 大疆農業的 T20 植保機為例,其搭載了播撒系統后,可進行播種和撒肥作業。在廣東開平開展的播撒稻種試驗中,種子用量為每畝2公斤,播撒效率達到 100 畝/小時,是人工的 100 倍以上。

播撒機播撒稻種

無人機播撒跟人工比,用種量少,播撒均勻,出苗率高,田間通風光照更好,有利于植物生長,從而增產增效。在疫情期間,各地都出現 “請不到人” 的現象,無人機有效代替了人工,保證了各地早稻播種工作。

T20直播水稻長勢良好

近日,為穩定疫情期間的糧食供應,農業農村部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早稻生產,其中包括更高的收購價格,高達36.7億的項目基金支持等。在這一系列政策的利好下,今年各地早稻播種量將會增加,水稻直播的需求也將水漲船高。

在市場端,具備水稻直播功能的無人機也受到了很多用戶的青睞。據悉,DJI 大疆農業的播撒設備訂單實現了超過 2 倍 的增長。目前工廠正在加班加點生產,以應對市場需求,但壓力依然很大。

在水稻追肥作業中,T20 植保機同樣可用于撒肥,效率達到80畝/小時。此外,在水稻的管理期, T20 植保機除草、殺蟲、防病、殺田螺等多項植保作業,實測噴灑效率達 180 畝/小時,是人工噴灑的 150 倍以上。

無人機撒肥料

植保機不僅能提高效率,還能增加經濟效益。吉林省永吉縣農技推廣總站的測試結果顯示,大疆植保機防治后的水稻產量比背負式電動噴霧器產量提升了 3%,每畝地每次打藥的人工成本降低了 3 元,最后每畝水稻的凈利潤提升了 63 元。

在小麥和玉米的生產中,植保無人機同樣有效提高了作業效率,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生產難題。

小麥拔節期后,受到機械損傷不易恢復,傳統地面機械進行作業會損傷植株,引起減產。使用了無人機植保,避免了對小麥的損傷,提高了產量。玉米地封行后,傳統機械和人都進不去,如果遇到了病蟲害很難防治,有了無人機后能有效控制玉米后期病蟲害。

除了在糧食作物上的應用,植保無人機也正在高效地守護著蔬菜、水果等各種植物。在果樹上,大疆果樹模式不斷精進,可滿足在不同區域、不同地形的各類果樹品種中的植保需求。

我國作為人口大國,糧食安全是國家發展的壓艙石。面對未來全球競爭格局的突變,我們更應當將飯碗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然而,隨著城鄉結構的變化,農村勞動力的結構性調整,要長期實現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糧食安全之路,以科技支撐糧食安全戰略,設備換人,提效能、降成本、減污染,讓更多智能裝備參與到田間地頭的生產中,為我們農民所用,讓飯碗盛滿更優質的中國糧食。

版權說明:文章來源農世界網,經農世界網授權發布,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擊轉載申請,違規轉載法律必究;轉載文章已標注來源和出處,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參與討論

所有評論

熱門文章

回到頂部 人妻无码在线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