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電商和傳統意義上的電商一樣嗎?
根據《中國農資》記者的采訪調研了解到,本次疫情不僅僅是推動了農資電商發展的一個契機,更是推動整個行業數據化轉型的重要機會。除了線上交易之外,農資企業還將更多的線下業務搬上了線上,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現在的電商和傳統的電商已經不一樣。
提高農化服務效率的平臺,不僅僅是賣農資
華農(北京)電子商務有限公司CEO黃小兵表示:“農資電商不僅僅是買賣農資的一個平臺,它是一個線上和線下相結合、提高農化服務效率的平臺。
農民可以通過農資電商了解肥料和農藥的使用方法。例如,運用時下風靡的直播方式,但是,農業直播不是簡單的帶貨,而是如同遠程醫療、遠程教育一般,讓農民學習植物營養和植物保護的相關知識。
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把肥料的知識、使用方法以及田間管理快速地傳達到田間地頭,讓農民獲得真正的實惠?!币虼?,線上業務在包含了電商業務的同時,也包含了農技服務、遠程教育等功能。
廊坊綠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楊春華認為,此次疫情期間,大多數人不出門,自愿或被迫都完成了線上化,大家的注意力都轉移到了線上,這個時候是借機發展農資門店社群的機會期,利用這段時間農資經銷商或零售商可以在社群里做一些線上活動,比如農技知識講座、防疫知識講座等,增加用戶黏性的同時,還能起到裂變引流的效果,引導用戶線上下單,培養用戶購買習慣;
通過“微信直播+社群營銷”賣農資也許是農資電商的另一個發展途徑,或者說是疫情期間發展起來的新的農資銷售場景。
或迎數據化轉型契機,而不是傳統的開網店
蜜蜂農服創始人兼CEO 金明德表示:“疫情對農資行業的線上營銷、線上交易、線上服務起到了市場教育和催化的作用。這次疫情加快了農資行業對數字化的重視度和普及程度,而且很多企業發現,線上辦公、線上營銷都是可以實現的?!?
同時, 他認為,現在的電商和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已經不一樣了,現在的電商應該是指線下交易變成線上的數字化,而不是傳統的開網店賣貨。
首先,社交電商平臺的出現改變了傳統電商的形態。金明德說:“現在抖音、快手等直播軟件讓電商發生了變化,這種電商可以稱之為社交電商,與傳統的開網站賣貨是截然不同的。前些年,農民的線上下單、線上支付都是難題,但是由于社交電商的出現以及技術的進步,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比較容易解決。
現在這些直播軟件在推薦某個商品的時候(直播帶貨),這個視頻會有購物車按鈕,客戶一點就可以下單,而且微信、支付寶的普及也使得支付更加便利。也就是說,新的電商模式讓操作變得更加簡單、方便,讓農民進行線上購買成為可能?!?
其次,行業B2B交易正在實現線上化。金明德說:“農資行業交易流程一般是廠家到代理商,然后代理商再到零售商,這就是農資行業的B2B模式,而B2B模式的線上化是必然趨勢?,F在廠家、代理商的業務員無法走動,那么業務還要開展,他們只能把線下的業務搬到線上來?,F在一些廠家開展線上訂貨會,廠家通過直播的形式針對特定地域的經銷商發布銷售政策,而這種線上的訂貨會更高效。這種線上交易有可能會延續到疫情之后?!?
再其次,賒銷在線上變成授信。金明德說:“廠商對下游客戶可以根據以往的交易數據給予一定額度的授信,客戶在授信的范圍內可以隨便下單,然后就可以發貨。數字化包含了信息流、物流、資金流、商流的統一,所以說現在的農資電商不僅僅是電商,它實際上是交易的線上化?!?
實際上,農資行業線上交易的這些變化正是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階段,數字化的根本在于提升效率、優化供應鏈、創新營銷模式。目前,鋼鐵、紡織品、電子產品等行業的數據化進程都走在了農資行業的前頭,而本次疫情則為農資行業數據化轉型提供了機會,農資行業通過訂單數字化、服務數字化、交易數字化等實現了降低成本、提升效率的目的,而這一進程在疫情結束后有望能持續推進。
農資電商仍需慎重規劃
雖然目前各企業把線下業務越來越多地搬到了線上,農資電商再次受到關注,但是其具體發展仍面臨一定的困難,行業仍要慎重規劃,避免一哄而起。
分析一:前些年緣何沒有“熱”起來?
湖北凱龍楚興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哲表示,農資電商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目前逐漸冷清。在這個過程中,行業中的幾個大的企業是農資電商的先行者,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農資電商平臺的打造,實際應該是收效甚微。
福建省福農農資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傅振星認為不利因素有兩點:
第一,相對于其他生活用品,農資,特別是化肥屬于大宗利薄物資,物流成本對農資價格的影響大,在廣大的鄉村物流配送難于保障農資及時送達客戶手中。
第二,農業從業人員總體年齡偏大,對于信息化手段的接受程度低,缺乏農資電商發展的土壤。
楊春華則表示,農資電商在2015年就是一個熱點,但是卻一直沒有真正的“熱”起來,因為在農資電商推廣過程中存在幾個關鍵問題:第一,每個區域的地理環境、氣候情況、種植作物的不同,導致農資品類和需求時間的區位差異較大;
第二,農資產品的物流運輸問題,農民居住分散,土地分散,用肥淡旺季明顯,需求會集中爆發,搬運不方便,如何保障物流的即時性是一個挑戰性的問題,所以農村物流問題是個大難題,最后一公里的物流成本極高,秒殺了電商的優勢;
第三,用戶培訓和黏性培養的成本很高,讓60歲以上的農民學會上網購物需要很高的教育和時間成本,如果線上購買方式不能及時提供服務,很有可能造成肥害和藥害等問題。
另外大田區,尤其是種植單季作物的區域,每年購買農資的次數很有限,如何保證用戶的黏性也是很難解決的問題。因此,她認為,疫情可能會成為農資電商的催化劑,但農資電商之路還很長,仍是個未知數,但同時也存在著無限的可能。
分析二:新的發展方向和模式還亟待探索
劉哲認為,今年受疫情影響,農資界許多有識之士又重新在審視農資電商平臺,探索農資電商新的發展方向和模式。目前農資電商發展仍然存在很多關鍵問題,如農資產品及農技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產品整合問題、與傳統渠道的沖突問題、終端用戶的接受和認可度問題等都未尋求到很的好解決方案。
加之目前農資行業不景氣,融資難度及成本增加,農資電商需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投入,農資企業將對農資電商的關注和熱情有心無力或更加謹慎,將會影響農資電商發展速度和熱情。
農資電商要形成氣候和大步發展,農資企業必須要具備跨界發展的思維,探索出全新務實的商業模式,必須依托強大的資本支持,整合優化農資產業鏈更多資源,這樣才能走得更遠更快。
豐農控股品牌負責人邱威霖也對農資電商面對的難題進行了具體分析。他認為,目前看來,疫情之下的農資電商面臨著和傳統農資企業相似的問題,如物流、農民使用習慣、響應速度、服務匹配等問題。
他說:“目前農資電商普遍依賴于第三方物流公司,在“春節+疫情”的雙重影響下,這個問題很難被解決。但既然電商銷售模式是服務全國,農資電商企業能否提供與銷售范圍相匹配的倉儲能力及配送能力至關重要,農資電商可以參考一線電商平臺的模式,借助區域化倉儲及自有的配送能力帶來更強的競爭力?!?
針對農民的購買習慣問題,邱威霖分析認為,農民上網瀏覽以及使用習慣近年來得到了很好的改善。短期來看,農資的購買習慣似乎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扭轉,但近年來發展迅猛的物流行業以及人員儲備已經使得農資電商的服務能力正逐步趕超農資店的服務能力。
這時,借助農資電商更加全面的產品布局,更加新穎的營銷方式以及服務模式,將會讓更多的農民習慣使用農資電商進行農資采購。
在模式上,農資相關的服務(包含技術指導以及使用指導)與農資銷售是緊密相連的,因此,農資電商的線上服務能力非常關鍵,讓農戶單純互聯網手段就能夠得到想要的服務,對提高農民對農資電商的使用頻率和培養使用習慣,至關重要。
由此可見,在疫情之下,農資電商在叫好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承認農資電商的發展之路上還有許多困難。不過任何一件事情的發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這需要整個行業的努力,不斷創新農資電商的模式。
先正達植保企業淘寶店 2019年7月上線
農資電商未來可期
疫情終將會結束,一時的刺激會對農資電商產生催化的作用,但是更長遠的發展卻需要依賴農資電商本身的優勢。業內人士對農資電商未來的發展也做了探討。
對于農資電商發展的未來,傅振星認為,一方面隨著農產品生產規?;?、專業程度的逐步提高,越來越多的高層次人才進入的農業生產領域,將越來越有利于農資電商的發展。
另一方面,農資電商的發展方向不能簡單復制京東、淘寶等電商的模式,應結合農資行業特點,為專業合作社、行業協會等大客戶做好服務,走“B2B”的模式更容易成功。
北京商業管理干部學院(中華全國供銷總社培訓中心)培訓二部副主任王梁認為,電子商務屬于信息產業,對于信息產業擁有一定的內容輸出能力(制作信息)是開展信息產業的基礎。
因此如果想開展本企業的農資線上業務,需要從培養本企業內容制作能力入手。王梁給出了具體的培養的方法:
第一,開展提升網絡營銷能力的自學活動。如檢索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各路“大神”銷售農資銷售的方法,并模仿這些“大神”,制作本企業的農資銷售互聯網推廣內容。模仿,就是一種創新;模仿的多了,就有感覺了,就學會互聯網的內容制作了。一旦學會內容制作,人的整體素質自然就提高了。
第二,設立專項經費,用于鼓勵團隊將模仿所制作的內容嘗試開展多種形式的網絡營銷,實現與更多的人的連接,如:農村以村為單位的社區社群營銷、短視頻營銷、微信公眾號營銷等。
第三,與當地的自媒體大V開展合作,推廣本企業的農資銷售信息,利用他們的媒介渠道。非典那年,筆者所在的企業苦于電腦賣場無人光臨,我們探索了在新浪門戶網站上刊登產品廣告吸引顧客,再電話下單的模式,首創了門戶網站廣告變現的商業模式。第四,開展吸引人才行動。
受疫情控制影響,過年離開大城市而回鄉探親的人正集中于三四線城市,干脆乘此機會,吸引有線上運營經驗的人加入,呼吁他們在家鄉創業??傊?,疫情防控制約下,正好是做市場的時機,正好是逼迫農資企業轉型為服務型企業的時機。
邱威霖則認為,農資電商的未來發展道路有三個發展方向:
一是發展全面的產品線,培養農民購買習慣。農資電商可以借助模式上的創新,形成獨特的產品布局,為客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選擇,通過一次瀏覽滿足種植者不同層次的需求,培養出客戶購買習慣。
二是以核心技術形成自己的產品優勢。通過自主研發或者相關專利技術,形成技術壁壘或產品壁壘,通過代工等方式從而減少成本,依靠效果與價格形成性價比上的優勢。
三是逐步向農業服務發展。農資電商可以通過互聯網手段為種植者提供包含農資、農技、技術指導、種植解決方案等產品、服務在內的一體化種植服務,發展成為綜合性互聯網農業服務公司。
總之,疫情催化了農資電商的進度并給行業的數據化轉型帶來契機,但是我們不可否認的是農資電商的發展仍然面臨一系列的困難,其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記者:崔海濤 魏萌 李陽 李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