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職業教育的東風以及流量下沉的紅利,農業知識信息服務領域涌現了大量的互聯網企業,以往由國家主導的職業教育局面也悄悄發生了改變。
視頻播放量過萬,粉絲過百萬,這是快手上一個正在直播的農業技術大V的頁面,每晚8點,許明會準時向粉絲們分享三農信息和農業技術,“手把手”幫助農民種植技術。每天有120多萬粉絲,通過短視頻和直播向他獲取農業知識。
在快手上像許明這樣的農業大V還有很多,他們都是各個領域的的專家,經驗豐富,見多識廣,幫農民們傳授農業實戰經驗知識以及農產品互聯網營銷知識。
中國約有14億人口,其中約有2.6億種植人口,農產品市場規模超5萬億元。龐大的用戶基數,帶來了廣闊的市場空間,因農業衍生出的農業技術咨詢、種植生產需求,成了亟需開發的藍海市場。而在這個市場中,核心的需求場景就是農業職業教育。
如今,這個廣闊的農業市場不但有諸如快手、抖音這種短視頻平臺,還有不少如以農產品推廣、知識付費為內核的農產品購銷、農技咨詢平臺,還吸引了諸多資本的矚目。
據黑板洞察不完全統計,在2017年至2019年這3年里,共有7家農技資訊公司拿到了融資。
部分農業平臺融資情況
在資本的助力下,許多平臺還形成了從線上網站到微信公眾號再到專屬APP這樣一整套涵蓋眾多渠道的產品矩陣,此外在內容上除了探索線上課程外,還涉及了線下實操培訓、農場定制服務等,從知識付費到商品買賣,形成了一整條完整的產業鏈。
專業人士專業平臺在線教農民種田,聽起來多少有點玄幻,種田這么理所當然的事情單靠祖祖輩輩的經驗還不夠嗎?還需要專門去學嗎?但是細究起農業教育的發展,培養專業農業人士這條路國家已經走了近40年。
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國家新建了一批農業高等院校,在農業發展方向、管理體制、課程內容以及學科范圍制定了具體的措施,最早的農業教育就此開始萌芽,經濟的穩定為教育的發展創造了最基本的環境條件,而各項具體措施使農業教育發展到了一個可實施的階段,農業教育進入了發展階段。
20 世紀 80 年代,農業教育遇上了改革開放的潮流,在管理制度、學科設置、教學內容、課程體系等都有了巨大的飛躍。這個階段農業教育無論從學校數量還是學生人數都有一個較迅速的增長。
一系列的改革使我國的農業教育形成了初步的教育體系,農業教育在確立的學科及管理體制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培養了大量社會需要的人才,但應用于農業的人才相對于其他行業依舊很少,農村人才的缺口依舊難以填補。
進入到新世紀以來,農業教育幾經改革,隨著近年來土地流轉的加速,以往局限于一畝三分地的自留局面,被規?;姆N植方式改變。當種地從靠天吃飯發展到自主競爭,也就意味著更高的技術取舍,規?;N植戶對農業技術,生產經營管理知識內容有非常迫切的需求,催生出了廣闊的農業教育市場。
作為舊產業的新職業,這個時候的農民不再成為一個群體而是一種職業,職業農民不僅需要具有科學文化素質、掌握現代農業生產技能、具備一定經營管理能力,還要以農業生產、經營或服務作為主要職業,以農業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新型職業農民總量已突破1500萬人,45歲及以下的新型職業農民占54.35%,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新型職業農民占30.34%,新型職業農民年齡結構正在優化,受教育程度逐步提升。他們比傳統農民更能更快地接受新知識和新技術。
消費升級倒逼農村產業升級
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大眾消費也得到明顯提升,對農產品品質及健康要求更高,以此對農業產業形成了倒逼和刺激。消費升級帶動農村產業升級,種植作物升級,技術需求高。然而農業行業的人才培養、市場認知、銷售能力卻儼然跟不上發展的步伐。
再加上農業是一個存在固有風險的行業,病蟲害防治瓶頸、作物越發嚴苛的生產環境要求和多變的天氣條件更是將這種風險變得更加難以預測,傳統的固有種植經驗已無法保證每年的豐產豐收,而種植戶們自身對農技水平的提升則變得更加重要。
國家政策扶持農業教育,推動互聯網改造農業
國家政策一直對農業職業教育備受重視,教育部辦公廳、農業部辦公廳聯合印發了《中等職業學校新型職業農民培養方案試行》,提出組織實施農民繼續教育工程,培養新型職業農民。以江蘇省為例,2018年,江蘇制定《江蘇省中長期農業農村人才發展規劃》以及《江蘇省關于推進農業農村人才振興的意見》,從規劃引領、組織推動、政策扶持等方面,強力推動全省農民職業教育。
南京市出臺《青年大學生新型職業農民學費補助實施辦法》,向畢業后連續務農滿三年的120名職業農民發放學費補助270萬元。對大專以上學歷的職業農民直接認定為新型職業農民,進一步開辟職業農民高職學歷新通道。
此外,國家對農戶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也做了相關指示,6月27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要求加大對農戶信息技術應用培訓,使互聯網成為助力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設施。
而在最近教育部下發的《關于促進在線教育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重視三農教育領域,“鼓勵社會力量舉辦在線教育,滿足多樣化教育需求,針對新型職業農民、農民工等不同群體的教育需求,研發課程包、課件包和資源包,建設“三農”特色課程等專項共建共享課程,提高教育供給精準度?!?
下沉流量紅利,帶來了對農業的關注
智能手機普及和寬帶接入量增加,促使農村網民規模持續增長,農村的信息化基本完成?!傲髁肯鲁痢背蔀榱艘环N趨勢,拼多多、快手的成功以及李子柒等大V的影響,帶領著人們將目光聚焦在了農家。再加上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的進一步開展,農業將與互聯網結合更加緊密。
政策市場的催化下,未來互聯網與農民職業培訓的結合將誕生巨大的產業升級機會。但不能忽視的是,限于農業幾百年發展下來所塑就的天然意識和積淀,互聯網對中國農業的改造并不容易。再加上新型職業農民的提出也不過幾年時間,一切才剛剛起步,市場雖好,但也前路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