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COO 陳祺
2019年9月5日至7日,北京麥飛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麥飛科技”)作為智慧農業領域的代表企業,受邀出席了“Wagri 2019廣州世界農業博覽會”(中文簡稱:世農會)。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陳祺在大會舉辦的“智慧農業技術應用論壇”的分享環節中,發表了《視覺光譜技術在數字農業中的應用》的主題演講。
陳祺在演講中提到,運用視覺光譜技術可以監測和實現對農作物生理狀態的智能感知,通過科技手段生成“數字農業解決方案”,并指導農戶精準科學化種植。這不僅可以提升農戶工作效率,還可以有效解決濫用農藥等問題,可幫助農戶節省50%的種植成本。
這是麥飛科技以往一直在做的事情。
分享會結束后,記者在麥飛科技的展位上見到了陳祺,彼時的他正在接待客戶,忙碌卻也氣定神閑。這是農世界網第二次采訪陳祺,與去年相比,人消瘦了許多。
圖片來源:麥飛科技
葉綠素熒光可以做什么?
在分享會中,陳祺提到,麥飛科技把遙感病蟲害監測分為5個等級,當前麥飛科技的技術處于L2級(病蟲害監測等級圖)。陳祺強調,L4級一直是麥飛科技的目標,并且會為之而努力。
農世界網記者:怎么才能達到L4級呢?
陳祺:麥飛科技目前對病蟲害的相對級別和絕對級別已經很有把握了,沒有把握的是病蟲害的種類及其用藥。而病蟲害的用藥與病蟲害的種類相關。
為什么當前還沒有辦法實現完全自動化用藥?是因為我們還無法掌握病蟲害的種類,所以病蟲害種類成了麥飛科技實現L4等級唯一的一個門檻。一旦實現了病蟲害種類及其級別的自動識別,就完全可以自動生成用藥方案。
現在每個地區的用藥方案還是麥飛科技的農技團隊根據這兩個因素去人工干預和生成。
陳祺在世農會智慧農業論壇發表演講
那么怎么去識別病蟲害的種類呢?
其實病蟲害種類對作物的影響的差異是相對比較細微的,它不像作物生病了,很容易看出來,但要知道是因為什么病,就需要做一系列的檢查。
現在的檢查等于說只是抓住了其中的幾個點,比如高光譜的某些波段,能夠明顯反映病蟲害的程度。但是對于病蟲害的一些特異性,比如說是被稻縱卷葉螟侵害?稻瘟病?還是其他的因素?這在普通的光譜范圍是很難做一個區分的,需要做到的是葉綠素熒光的頻段,這在整個世界上來說都是一個非常前沿的技術。
葉綠素熒光非常的敏感,它可以敏感地識別出作物因為病害產生的細微變化。
但是問題在于葉綠素熒光的設備體積非常大且重,適用性比較低,在實驗室可以用到,但是要把它工業化,還需要對它的硬件和軟件進行一系列優化。麥飛科技需要與更多的第三方合作,因為這項技術對整個世界來說都是比較前沿的。
我們之前在中科院實驗室已經實現用葉綠素熒光識別病蟲害種類。
但就像無人機也是經過了一個發展的歷程,從15年開始,大疆包括極飛的無人機在不斷地迭代更新。麥飛科技用到的麥視探針,也在不斷迭代。所以隨著技術精度的提升,我們可以捕捉到更多的信息。
外國客商在展會上咨詢麥飛的產品
麥飛科技不是無人機制造商
麥飛科技自主研發的遙感載荷——麥視探針,是專門針對近地空農業遙感而設計,波譜范圍320—1220nm,集成了麥飛團隊的AI算法,建立起光譜與農作物病蟲害之間的關系。探針搭載在無人機平臺麥視監測機上,相當于人的眼睛,從農田飛過就可以得到病蟲害光譜數據,數據上傳到麥飛AI云平臺進行分析計算,最后輸出施藥方案。
在麥飛科技的展位上,記者注意到,麥視監測機是與第三方合作的產品。農作物種植解決方案作為麥飛科技的核心業務之一,與植保無人機的聯系也是相當緊密的。
麥視監測機
農世界網記者:您剛剛在會上有提到,麥飛科技和無人機制造商大疆、極飛都有合作,那么麥飛會研發自己的植保無人機嗎?
陳祺:其實麥飛現在已經有自己的無人機了。但是想真正做好無人機其實是很難的。無人機的門檻沒有那么高,甚至做一個無人機是很簡單的,但要做到產品化很難。
就像很多無人機看上去都一樣,但是有的無人機炸機率很高,經常飛著就摔了,或者產生別的問題。
麥飛科技并不打算完全自主研發無人機,更多的是交給我們上下游的合作方,根據麥飛的需求,定制無人機,比如大疆、極飛或者是其他的第三方,因為這是他們擅長的領域。
而且無人機本身是一個量產的產品,原型跟產品之間差異在于:銷售量越大,魯棒性越好,因為很多人在幫你測試,在幫你提需求。極飛和大疆之所以能夠不斷地往前并且保持領先,是因為它們的市場占有率使得它們的產品可以得到不斷的優化。
很多公司的產品從外形上來說,能模仿大疆、極飛的99%,但是因為用戶量不夠,所以它們的飛控、魯棒性是比較弱的。
搭載了探針的監測機在巡田
麥農貸——跳出農業做農業
據了解,2019年5月,麥飛科技聯合眾多金融機構,針對麥飛植保服務的客戶推出農業金融產品——麥農貸,解決規模種植戶短期資金不足的問題,為種植者提供金融支持。
農世界網記者:麥農貸從策劃到推出經歷了多長的時間?
陳祺:有半年的時間,其實還是蠻快的。麥農貸團隊里有眾多的金融人才,與螞蟻金服、廣發證券都有交流和合作。
因為我們在前端是比較有優勢的,可以直接通過之前的市場覆蓋,接觸到我們的客戶并且對客戶進行分級,我們知道哪些客戶有哪些信息。
金融最重要的是風控,很多公司包括銀行在農業貸款方面很難做到風控,是因為他們不了解對應的客戶,只能用傳統的方式去收集這些客戶的信息。
但是麥飛有天然的優勢,我們知道客戶的信用情況,包括家庭情況、農業經營現狀、土地規模、資金狀況等背后整套數據。我們只需要整合這些資源,就可以打通上下游。
農世界網記者:麥農貸的市場表現如何?
陳祺:用戶的接受程度很高,但我們也設置了一些限制條件,今年有做了五六百萬的貸款額。
麥飛在湖北的水稻實驗基地
以數據連接農產品產業鏈
農世界網記者:麥飛科技與很多種植方建立合作,掌握大量的種植端資源,也推出了金融產品麥農貸,之后會建立B2B平臺,參與農產品交易嗎?
陳祺:短期內不會去做這個事情,麥飛不會直接參與農產品交易,但是可能會賦能上下游去做這件事情。通過麥飛積累的數據,形成農產品溯源體系。一方面是讓銷售端能夠拿到更高標準、更高品質的產品;另一方面對種植端來說,也能讓他們把產品賣得更好。
農世界網記者:具體怎么操作呢?
陳祺:其實我們的數據已經有了,包括產品是在哪塊地生長的、種子情況、施肥施藥數據、生長過程中的健康狀態分布等,最后給產品分級;麥飛會提供一個數據接口,服務于采購這些分級產品的經銷商或者農產品的加工方。有這些數據后,一方面他們可以對產品質量進行溯源;另一方面會生成溯源碼服務于C端,用戶只需要掃一掃就可以在手機上看到產品的生產信息,比如說五常大米到底是不是真正的五常大米。
麥飛科技已經把數據接口做好了,但是整個商業模式還沒確定,我們正在跟產品端的客戶在談,今年可能會做一些嘗試。
水稻實驗基地喜迎豐收
采訪快結束時,陳祺向農世界網記者透露,麥飛科技計劃在年底舉辦新品發布會,發布基于設施農業的相關產品。這是麥飛科技在考察包括以色列、日本、荷蘭等多個農業大國后,在南京研發中心研發出的新品。
麥飛科技聯合創始人兼COO陳祺,82年生,湖北人,麥飛科技是他的第1次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