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蚯蚓科技創始人&CEO 李迅博士
云南省作為中國最大的花卉種植基地,鮮切花產量占全國80%以上。2017年,全省花卉種植面積156.2萬畝,總產值達503.2億元。2018年前三季度種植面積158萬畝,總產值386億元。
但云南花卉種植的規?;桓?,個體花農生產的鮮切花占云南省花卉產業的70%以上,絕大部分花農只是憑借個人經驗種植,專業化程度低;且多數花農采用簡易的塑料大棚種植,設施落后,無法滿足調溫、調濕和水肥控制的需求。作為云南省支柱產業之一,花卉種植業還有著廣闊的發展空間。
大蚯蚓自主研發的小型土壤傳感器
昆明大蚯蚓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蚯蚓科技)瞄準了這一市場機會,聯手云南愛必達園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省農業科學院花卉研究所,云南花卉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以鮮花種植為市場切入點,研究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在農業領域的智能應用。
李迅,大蚯蚓科技創始人&CEO,1975年生,是一位資深的病害預報、農業氣象和遙感及大數據分析專家,畢業于美國艾奧瓦州立大學,獲植物病理學博士學位。2009年在美國聯合創立了佛羅里達州回聲預報有限公司(Echo Forecast, LLC),擔任技術總監,多年為孟山都、拜耳、巴斯夫公司提供植物病害和氣象預測預報服務。
2015年創立了大蚯蚓科技,17年正式回國后開始公司運營,這是他的第二次創業。
土壤監測儀(左)和環境傳感器(右)
感知“空、天、地”
李迅告訴農世界網記者,大蚯蚓科技目前的業務主要有大數據服務、農業物聯網、農業實驗室三大板塊。
農業物聯網是大蚯蚓科技的基礎業務板塊,從2017年11月落地第一代可共享農業物聯網設備至今,大蚯蚓科技已開發出三代物聯網產品。大蚯蚓科技的物聯網產品與服務包括:基于智能物聯網的中央農業氣象站和土壤監測儀、智能農田監控管理系統、農業自動化控制系統等。
大數據服務是在布局農業物聯網的基礎上,結合第三方數據平臺,將獲得的農情數據進行AI智能分析,為農業生產各個環節提供決策依據?!?strong>這個是我們的主營業務,營業額占比50%左右。”李迅表示。
大蚯蚓科技的農業數據主要來源于衛星、無人機、物聯網傳感器和實驗室檢測等方式,涵蓋了“空、天、地”三個維度。
大蚯蚓科技農業數據來源
大蚯蚓科技的實驗室檢測服務可以通過微信小程序進入,可檢測項目包括土壤、基質、水質、植物、土壤重金屬等,該項業務于2017年8月落地實施,面向大型種植戶和個體散戶提供服務。
談及該項業務的市場前景,李迅還表示:“在發達國家,這是一項基礎服務,國內面向一般農戶和公眾的農業特別是土壤檢測實驗室很少,市場需求一直在,但是真正去開發這個市場的企業不多。我們有專業的技術人員和設備去做這件事情?!?
據了解,大蚯蚓科技的檢測服務價格從幾百到幾千不等。李迅對農世界網記者透露,目前該項業務的營業額已突破100萬。
大蚯蚓科技分析實驗室及其團隊
國內外數字農業的差距是什么
李迅算是出身于農業世家,父親一直從事農業相關的工作,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后來的選擇。
“我父親從80年代開始做農業數字化的研究,包括利用數字化工具幫助農民精確地使用農藥、用計算機模型來分析農業數據、利用多媒體工具做農情預報等。從理念上來說,他當時做的事情和我現在做的是一致的。”
農業物聯網與數字農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受家庭環境的熏陶,又在國外呆了十多年,李迅對國內外數字農業的差距有更清晰的認知。
“國內外數字農業最大的差距是兩者發展的基礎不一樣。發達國家的農業發展至今,有一定的規?;A,且種植戶對設施農業已形成認知,農業數字化旨在怎樣更進一步地提升生產效率。而我國的數字農業還處于市場認知培育階段。”
網關,監控空氣濕度、溫度、光照(左) 園藝土壤監測儀(右)
物聯網應該像手機基站一樣無處不在
我國農業物聯網發展緩慢,存在技術應用水平低、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對我國農業物聯網的發展現狀,李迅也有自己的見解。
“國內做農業物聯網的企業很多,但是大部分物聯網的從業者缺乏對農業生產環境的深入了解。他們并沒有實際種過地,所以設計產品的時候,不是由需求驅動,而是由技術驅動,有什么技術就設計什么產品,所以導致部分產品針對性不強?!?span>
李迅認為,農業的從業人員里面,對大數據具有分析能力的團隊很少,即使用物聯網收集到了大量的數據,但是這些數據在大部分時候只是變成一個靜態的數據庫放著,數據沒有經過合理的分析,就無法產生真正的效益,也就覆蓋不了物聯網的成本。這就導致企業進入的門檻相對較高。
“國內經常把物聯網設備作為高大上農業專用的東西來宣傳,造成的印象就是經濟效益很高的作物才能用上物聯網,一般的大田作物用不上。而且經常是用科研級別的物聯網設備做示范作業,會讓農戶認為物聯網是高不可攀的東西,覺得物聯網在五年十年之內和他都沒什么關系,反而會把物聯網在農業上的應用越推越遠?!?span>
李迅表示,物聯網的定位應該是農業的基礎設施,就像手機基站一樣,它應該是無處不在的,以低成本的方式提供大量的基礎數據指導農事生產。
大蚯蚓科技實驗室
要做國際化的“大蚯蚓”
大蚯蚓目前有接近30人的團隊,70%是研發人員。團隊成員大部分是具有國際化視野的農業專家,在農業領域深耕多年。
“這也是大蚯蚓的核心優勢,我們有固定的研發人員,有物聯網軟、硬件開發方面的資深專家、農業大數據服務專家,本身具有深厚的農業背景,可以為農事生產提供精細化的服務。”
李迅透露,大蚯蚓科技接下來將繼續專注于農業物聯網領域,特別是土壤物聯網的開發,進一步提升產品的集成度,降低使用成本,實現墑情監測土壤環境的精確管理和灌溉設施智能化等。
土壤檢測小程序界面
“我們還將基于發達國家對設施農業的需求,開拓海外市場,拓展業務范圍。”
“海外的競爭壓力會不會很大?”面對記者的疑問,李迅表示:
“我們本身的技術在全球算是頂尖的。而且物聯網產品的開發和生產成本,也依托于供應鏈的完成度。全球的智能化產品,很多是在中國設計制造和生產,這方面我們在中國有一定的優勢。所以在中國設計生產,再推到海外的市場,實際上我們是有一定的機會。同時海外市場對農業物聯網的認知度也比較高,在接受新的智能設備的時候,相對難度比國內要低。 ”
“我們有全面的優勢,不管是技術還是成本?!?/strong>
當前,大蚯蚓科技在國內的業務涉及云南花卉種植、東北和長江中下游的大田農業、澳門的城市智慧園林管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