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是農民職業教育的紅利時代。
農民不是互聯網遺民,沒有被技術和機械所淘汰,“互聯網+移動端”為農民提供了便捷的知識學習和問題溝通解決的平臺,使種植不斷向科學化、高效化轉型發展,原有農民的知識體系在不斷更新完善。
此外,土地流轉促使農田向適度集約化轉變,消費升級刺激農作物種植結構調整,“農民”職業化傾向明顯,不僅出現了返鄉創業的熱潮,年輕一代創業者也不斷地將目光聚焦在農業領域。
農村作為農業產業的變化的基點,“農民”逐漸變成一種職業選擇。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有哪些職業教育創業切入口呢?天天學農創始人兼CEO 趙廣分享了他的觀察和看法。
以下是經整理的演講內容:
城市化進程中,現中國農村人口構成是怎樣呢?
2018年底中國農村人口6億,其中2.7億從事種植業。
去年有740萬返鄉創業者,從一、二線城市回老家去創業。
最近農業發生著非常大的變化。這是我們在鄉下做調研時候用無人機拍攝的場景。第一張圖是江西贛州某園主結合當地的地理環境規劃的一個果園;第二張圖是柑橘園冬季蓋膜的實景,第三張圖是廣西桂林一個火龍果基地。
那么,消費升級后哪些會影響農產品的經濟收益呢?
一是農產品的品質和產量。
比如種植獼猴桃,原產地是中國湖北,但是為什么賣得最好的是新西蘭?其實,是因為新西蘭對原品種進行了改良,在市場上可以按個賣,實現了它的品牌和經濟效益。為什么中國產的獼猴桃不是按個賣,而是按斤賣?是因為新西蘭的獼猴桃每一個都是標準化生產,每一個的個頭、成熟度都是標準量化的,和賣一瓶礦泉水一樣。但是國產獼猴桃個頭不一樣,有些硬一點,有些軟一點,沒有統一的標準,只能按斤賣。
二是品質和產量改良所依靠的農業技術。
這是我們線下面向農民的活動照片。農民對于學習的需求越來越強烈,他們會跟專家積極互動,對老師講東西也會拍照、記筆記。因為,學知識能夠幫他賺更多的錢。
在這個背景下,我們在2017年成立了天天學農,天天學農是國內第一家面向農民群體的在線教育平臺,我們主要是為種植戶提供以經濟作物為主,覆蓋產前、產中、產后的整個生產過程中得農業技術。過去一年多我們拿了三輪融資,累計服務了超過100萬農民用戶,合作了專家數超過800個。
農民什么情況下會學習?
第一個場景——及時解決問題。比如我的果樹葉子黃了,開始落果了,怎么解決呢?這時候需要快速找到答案。所以我們產品設計和內容設計上,會按照農事操作的關鍵技術點來劃分。
另外一個場景——儲備式學習。當我要種植一個新品種或者換種,比如現在種柑橘,發現2018年有一些非?;鸬钠贩N,但是換品種是有差異的,因此希望系統的了解該品種種植的知識背景。
天天學農平臺上的用戶畫像:
年齡25歲到49歲占75% ,主流的手機品牌非常有意思,就是OPPO、OVEO、華為、小米、IPHONH。他們也是以千元機為主。同時,我們平臺監測到用戶最活躍的時間點,是晚上8點到11點。
但是,在招聘的時候發現特別難,既要懂農業,又要懂教育的幾乎沒有,有也幾乎在我們公司。我們的教研團隊主要是由農業、教育、媒體、出版這四個板塊的從業人員構成。
天天學農是怎么做的課程呢?
首先,按作物體系劃分課程。比如以水果、柑橘、獼猴桃、草莓、芒果等都是目前市場價格較高、售賣非?;鸬钠贩N。第二,根據每個品種不同的生長期,針對性的提供關鍵技術點課程,從品種選擇、營養、修剪、病蟲害等方方面面,把知識點貫穿起來,打造整個課程體系。
后來,我們發現農業里面的老師IP非常受用。圖片上的老師叫鐘善東,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民,種了一輩子的柑橘,他有250畝果園,一年的收入過百萬。他掌握著兩個技術,不動土栽培和快速修剪。不動土栽培就是不用去翻地再種植,主要是通過蚯蚓和微生物菌的方式去改善土壤。我們跟他合作,推出一系列關于營養和修剪的課程,包括一些線下課程,影響力非常大。他在平臺上有差不多超過10萬的收入,算是一個網紅老師。
上個月,我們在廣西開設了線下實操班。每一個人的平均收費是5天6000塊錢,這個班17人。有一個帶班的同事,回來分享說“這個班的學員總身價接近10億”。當時我很驚訝,這顛覆了我們對現代農民的一些認知。
我們也策劃了海外游學項目——學農出游。第一期日本游學班已經組團成功了,6月份會出團。第二個團會去以色列,在拼團過程中。之所以做這個項目,也是從一個線下班的經驗積累而來。我們發現以前做幾十塊錢、幾百塊錢、上千塊錢的課程,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特別是用戶量達到100萬以后,頭部用戶開始出現,他們的眼光已經放到國外了。這也超出我們的認知。
從去年開始講用戶下沉,天天學農做的是最下沉的群體。
其實,從2017年開始做的時候沒有想過下沉,當時只是發現農民有一個“種地”的需求,后來經濟風口開始提“下沉”、“職業教育”。
我們做用戶下沉的時候,有一些有意思的運營打法,線上就不說了。線下的話,“10萬個袋子”是我們一個案例。在去年年底的陜西農高會,也是農業圈一年一度的盛會,去年有15萬人參會。參加2017年農高會的時候,我們發現農民線下參會喜歡拿一些小禮品。所以,2018年我們就做了一批很大、很結實并且印著我們公司廣告的袋子,農民們都搶著要。10萬個袋子兩天就全部發完了,整個會場一眼望去,都是我們的移動廣告,宣傳推廣效果非常明顯。
在農村做運營、做品牌,離不開所謂的三件套:刷墻、海報、條幅,這不是我們創的,是老一輩驗證過的成功經驗。目前很多大的互聯網公司也都在做的,效果也是非常好。只要我們下鄉,就帶著海報、條幅。
最后講一下我們的創業初心。農民不是互聯網的遺民,我們希望通過互聯網,幫助他們建立科學且持續的知識體系。在這條路上,我們期待有更多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努力!
謝謝大家!